時間:2019-01-16來源:匯易同閱讀:667次
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多人誤解了,實際上我們的退休金一直在按工齡計算,不過工齡并不是確定退休金的唯一標準。
首先,我們要明確的是工齡是指繳費年限。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是可以視同繳費。不過,國家推行養老保險交費以后,如果我們現在工作不繳納社保,是不會用來計算養老金的。
目前,我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這樣的,包含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。這兩部分都包含了繳費年限因素。
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×(1+本人平均繳費指數)÷2×繳費年限×1%。
繳費指數等于當年繳費基數÷當年社平繳費基數。
因此,我們可以看出基礎養老金實際上是跟社會平均工資、繳費年限、繳費基數等因素有關。
社會平均工資,大家都很理解,畢竟我們要與時俱進,工資不能定死在那里,否則其他人的工資增長,自己退休金只能快速貶值了。這也是商業養老保險一直不受歡迎的原因,因為他們的養老金是定死的。
繳費年限就是指剛才說的工齡了,包含了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。如果我們現在工作了,不交社保,有單位認可的工齡也沒用。
繳費基數,就是以本人的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為基礎計算的。其實很多人也在抱怨這么一個問題,我退休前工資拿四五千元,我退休后工資最起碼也要跟退休前工資相掛鉤吧?繳費基數就是實現這一項要求的做法。我們原先的工資越高,交費基數就得越高,交費基數越高,退休待遇就越高。
由于基礎養老金引入了與社會平均工資的平均數,高交費基數和低繳費基數之間的養老金差距,明顯縮小了。按照300%繳費基數交一年,退休待遇基礎養老金是2%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;按照60%繳費基數交一年,退休待遇只是0.8%。
個人賬戶養老金也跟繳費基數相關聯。個人賬戶養老金等于個人賬戶余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。
個人賬戶余額實際上是每月社保繳費劃入的錢數。一般每月劃入錢數等于繳費基數乘以8%,2005年以前一般是11%。個人賬戶余額還按照每年計發計賬利息。
所以,個人賬戶養老金跟交費年限、記賬利率、繳費基數都有關系。
另外,個人賬戶養老金還跟退休年齡有關系。國家發布的養老金個人賬戶計發月數表規定了從40歲到70歲的計發月數。40歲是233個月,70歲只有56個月。相同個人賬戶余額的情況下,70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是40歲的四倍多。40歲以內,70歲以上,分別按照40歲和70歲計算。
所以,我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非常復雜,工齡因素在里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。一般工齡越長,退休年齡就越大。綜合起來看,工齡能在養老金計算中起至少一半作用。